“以人民为中心”托起古城文明新高度
发布于:2020-09-24 10:09   来源:西安新闻网   

环城公园美景如画 记者 翟小雪 摄

编者按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风骨。全国文明城市是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是全面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今年来,我市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全市的“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作为奋力谱写西安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具体行动,作为迎十四运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举措,紧抓不放,全面系统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努力构建文明城市创建的新格局,努力提升市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入夜,华灯初上,美轮美奂的大唐不夜城在灯光幻彩之下,犹如一座歌舞升平的盛唐宫殿,古色古韵的传统表演,时尚璀璨的音乐灯光秀,刹那间,如织的游人真切地感受到传承千年的文明盛象……

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把文明的凯歌高唱了千年。

无怪乎,古今中外的文人骚客总是羡慕着生活在西安的人们。这里孕育的盛世繁华与蓬勃生机,来自这座城市每一个人踏实幸福的底气,来自这座城市始终信守的人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明底色。

文明城市的根本逻辑

是让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

于城市而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物质和精神两大文明的交相辉映,铸就了西安追赶超越的牢固根基。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犹如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病毒,前所未见;形势,空前严峻。

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西安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非常的决心、非常的制度、非常的举措,用好系列发展机遇的“窗口期”,以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续写高质量发展的新成就,全市经济运行经受住了疫情考验。

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向好后,西安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措施,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推动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出台实施系列援企惠企政策,深入开展“一对一”帮扶,以最快速度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今年上半年,西安市经济快速复苏,生产总值增长2.8%,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取得了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三个第一”的成绩!

从法士特第900万台变速器下线,到陕汽军车参加国庆阅兵,再到多条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同步建设,西安的汽车产业集群日益强大;从助力“胖五”升空的箭载计算机“点火装置”,到亚洲最大的卧式双滑台强力数控旋压机,再到无人机商用卫星产业雏形初显,西安航空航天科技研发瞄准产业前沿……

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速,实体经济强优化,支柱产业集群逐步壮大,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丝路科创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城市发展新方向;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跃升新量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入突破攻坚阶段;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及“十四运”筹办工作的推进,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竞争力……

而这背后的逻辑,正是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与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共享。

问题导向的理念宗旨

是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城市决策者的心声,也是向全体市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今年来,西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创文成为西安关注民生、为民造福的平台和载体,一项项温暖人心的民生工程相继出炉,一件件实事好事落到实处,市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翻开“文明城市”这张成绩单,“民生”两个字赫然写在最显眼处:

——切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今年秋季开学共建成投运195所学校,新增学位19.4万个。其中新建学校144所,占总数的74%;公办学校171所,占总数的87%,是西安历史上新建学校、新增学位最多的一年,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深入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实现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质量提升全面覆盖。

——加快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中心、市儿童医院经开院区等10所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新增床位1万张,把西安打造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扎实推进“三改一通一落地”。启动36个城中村(棚户区)拆除提升,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100个、背街小巷342条,打通断头路38条,完成89条主城区道路253.8公里架空线缆落地等。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今年PM2.5浓度控制在50微克/立方米以下,系统推进全域治水碧水兴城,主要河流消除劣V类,完成70%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持续健全全社会保障体系。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深入开展“迎十四运 创文明城”听民声解民忧大走访活动,“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从细微处入手,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品质,真正做到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

人城和谐的最终指向

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以人为本,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是一个城市蒸蒸日上的根本动力。

不久前,一场十分接地气的“文明养犬板凳会”吸引着西钞沁园小区居民前来“参会”。 养狗爱狗的人、不养狗害怕狗的居民、意见中立的群众、小区物业的服务者、公安长安分局限养办以及郭杜街道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集中智慧为文明城市的建设“出点子”“拿主意”。

越来越多这样的社区“板凳会”,成为我市推进和规范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创文路上,西安全面发动动员群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自上而下,紧扣《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建设“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等要求,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列入党委重要日程,推动市域社会治理融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贯穿规划、决策、执行、监督各领域、各环节。

自下而上,每一名西安市民都不是创文的旁观者、局外人,而要做参与者、支持者、行动者。机关干部广泛参与创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各行各业职工广泛参与创文明行业;企事业单位员工广泛参与创文明单位、做文明职工;小区居民广泛参与创文明社区、做文明市民……

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以创城推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人与城共同成长,让城与人和谐发展。

  如今,西安市民能清晰地看到这座城市由内向外发生的巨大变化,西安现代城市文明的轮廓日渐清晰。“以人民为中心” ,西安夯实“硬件”基础,打造“软件”设施,托起古城文明的新高度。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端

责任编辑:马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