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庞光街道先进扶贫干部刘晓峰:倾心倾情倾力,打好扶贫“精准牌”
发布于:2020-07-31 15:20   来源:陕西网   作者:刘芯靓

陕西网讯(记者 刘芯靓)刘晓峰是庞光街道办事处人大工委主任。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2017年时,刘晓峰主任当时是庞光镇党委副书记,他作为脱贫攻坚工作分管领导,自2017年接手工作以来,为扶贫“倾心倾情倾力”。作为最前沿的“指挥官”,他制定了一系列最强有力的措施,下大力誓要打好这张扶贫“精准牌”。

大棚蔬菜:产业脱贫是根本

伴随着午后有些热烈的阳光,我们跟随刘晓峰进入到大棚内。棚内温度颇高,没走几步,汗水就顺着额头往下流。村民们却都没有停止劳作,看着篮筐里满满的青菜,倒是露出喜悦的笑容。刘晓峰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走上前,一边细致查看蔬菜的长势,一边和村民亲切交谈,询问蔬菜种植的最新情况。

图片4

作为扶贫最一线的“指挥官”,他用“身影”指挥,不用“声音”指导。脱鞋下地,办公在现场、服务到村户。面对夸赞,刘晓峰说道,自己是军人出身,向来不怕苦累,这些都只是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为人民服务。

正所谓抗“疫”不忘抓生产,战“疫”战“贫”,同频共振。疫情期间,刘晓峰和同事们从未休假。他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产业——亲自采买、运送抗疫物资,每天在各村卡点查看值守、记录情况、慰问工作人员;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协调材料供应厂商,积极联系高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办理联防联控车辆转运证明,并坚持每天到村督查指导大棚建设、蔬菜种植。需要协调的立马就办,需要拍板的当场拍板,与时间赛跑,与疫情较量。

图片5

2019年11月筹备建设以来,炉丹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示范点有效整合了70亩集体闲置耕地,新建蔬菜大棚46栋。项目实行贫困户认领棚的模式,在棚内工作,村民月薪平均可以达到900元左右。同时,炉丹村这种贫困户+合作社的模式作为全市首例,其方向的正确性也得到了区市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除此之外,刘晓峰还带领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申报实施西安森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十百千万”项目,将财政产业扶贫资金每年按照股金6万元的10%分红给6个行政村集体合作社,合同期满返还本金给村集体账号,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刘晓峰同志的精心指导下,如今的炉丹村处处是大棚遍地是产业,干部带领群众干、贫困群众围绕致富干。自2月正式开始种植起,该大棚基地已卖出价值近20万元的蔬菜,干部群众思想大转变,带贫益贫成效显著。

旧房重建:以人为本重实际

脱贫攻坚“三排查三清零”工作开展以来,刘晓峰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各村深入开展大走访,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紧盯问题短板,围绕政策落实、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等开展扎实全面的排查工作。杨荣德住房问题的解决,就是他“倾情倾心倾力”的重要体现。

刚走进杨荣德的家,老人便热情地迎了上来,拉着刘晓峰的手激动地诉说家里最近的情况。年过七旬的杨荣德曾经面临的最大家庭问题是房屋老化、过于破败,雨天漏水严重,急需重建。然而,根据他的情况,只能申请到3万元的帮扶资金,远远不足以新建一座房屋。

图片7

刘晓峰的工作态度向来是追求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去年11月,杨荣德被识别为边缘户,了解到杨荣德的具体情况后,他密切关心这一问题,亲自跑腿,发挥个人能力,尽最大努力又帮其筹集到3万元,最终成功帮助杨荣德家于今年4月开始在原址上重建了房屋。

走访过程中,杨荣德先向刘晓峰讲述了家里的近况,又补充了新房收尾过程中需要完善的问题。老人说话时始终拉着刘晓峰的手,既是在感激,又像是对他的一种依靠。扶贫干部行动上的关怀和帮助,不仅给他了物质上的满足,更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

如今的杨家地面平坦,墙壁光滑,原本的平房变成了小二层,老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扶贫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就是要用情、用心、用力。首先要走到,再看到,最后才能做到。”刘晓峰同志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温和而坚定。

责任编辑:马媛